鲁迅家庭关系揭秘,默默承受的孤独

作者:网络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

要说鲁迅家的那些事儿,真的一点也不比小说轻松。前段时间刷短视频,正好听到有人聊这个,有点意思,给大家捋一捋。

1934年,北平。鲁迅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。他在给朋友胡风的信里,直接叹了句:“我这个家,快压断我肩膀了。”当时,母亲躺在病榻上,儿子还小,靠写稿子挣的那点钱不稳定,家里的大事小情全是他在承担。真正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
其实,这一切还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。1925年,鲁迅有回感冒,本来想找医生看看。结果家里人说没钱——为啥没钱?原来弟弟周作人老婆请了日本名医给周作人看牙,把家底掏得差不多了。这一下,鲁迅也有点心凉。他渐渐明白,自己不是那个家的家人,只是“取款机”。

家里的矛盾主要来自弟媳羽太信子。信子性格说一不二,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她说了算。佣人也只理她的话,鲁迅在自个儿买的房子,常说的话都没人搭理。有次他想卖点旧书换些钱,被直接怼了回来。更离谱的,是最后直接被赶出了八道湾那个宅子。

说起来,这座房子还是鲁迅买的。1924年,他花了不少钱,在八道湾置下三进院的宅子,想着全家一起住着安稳。可就是在这个宅里,他最后成了外人。住的屋子采光最差,地位最低,日子过得心酸。他还真没怎么计较,只觉得兄弟一家人,日子再难都能撑过去。没想到,现实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。

很多人总觉得,鲁迅在家里是个狠角色。其实恰恰相反,他在家里特别能忍。他和周作人,小时候一个锅里吃饭,有啥好的都想着弟弟。后来留学日本,奖学金都给了周作人,自己苦哈哈打工写稿,还不停往家寄钱。结果,家事一大堆,气氛越来越冷。给的东西越多,心就被伤得越透。

后来,羽太信子还在亲戚朋友面前传闲话,说鲁迅“偷窥洗澡”什么的。谣言传进耳朵里,鲁迅连反击都懒得反击,这场兄弟情基本算是彻底凉了。从前他偶尔还试试修复关系,写信、登门、聚餐,周作人都爱答不理。母亲过生日,弟弟一家照样不出现。

最后鲁迅自己搬出八道湾,找了个小一点的房子住。地方小,但清净。他这几年写了不少辛辣文章,风格也越来越冷。有人说他脾气差,不懂讲亲情,其实他就是太轴,太用心。母亲的医药费、弟弟孩子的学费,他从来没丢下,一句怨话也没说。直到身子骨熬不住,许广平劝他,把财产分清楚,他才说:“以后再别往那家里掏钱了。”

时光一晃,这都成了过去。周作人到老了,总算在文章里提了句后悔,当时人都走了十四年。鲁迅去世前,没再踏进过八道湾,也没在日记里写过弟弟的名字。这一段路,就算是走到头了。

现在大众知道鲁迅,多是因为他写小说、写杂文、批社会。其实他自己那个家的故事,才最扎心。他一直无人问津地被推搡,被冷落,后来连自己买的宅子都回不去了。那点委屈和孤独,只有他自己清楚。

房子早拆没了,书稿散了,往事也像风一样过了。可想起鲁迅在胡同里那个暗淡的小屋子,心里还是挺不是滋味的。咱们帮家人是没错,可要分清底线,别什么都扛,不然最后累坏的只会是自己。

标签: 鲁迅 家庭关系 孤独 兄弟情 社会批判
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