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为什么偏爱隐鼠?《朝花夕拾》解读之《狗·猫·鼠》

作者:网络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

朝花夕拾》第一篇《狗·猫·鼠》里,鲁迅提到了一种小动物“隐鼠”,并对它喜爱有加。鲁迅为何喜爱这种小动物?其中包含了哪些隐藏的内涵?

第一因为小。小的东西往往显得更可爱,或者更惹人怜爱,比如庄稼的幼苗,或小猫小狗小鸡小鸭。小的事物可爱的原因,动物幼崽更单纯,植物幼苗给人以希望,无生命小物件可能更可爱。隐鼠跟老鼠是两个品种,据说是形体最小的一种鼠,只有大拇指大小,可能是鼷鼠。隐鼠不是鼹鼠,鼹鼠多在地下活动,而隐鼠喜欢在地面活动,鼹鼠也比隐鼠大得多。

第二因为它不怕人。隐鼠时时跑到人跟前来,而且沿着裤子爬到人身上,还会在桌子上从容地游玩,还能像墨猴一样舐吃墨汁。隐鼠对人是如此信任,毫不设防,这种动物对于人的亲密与信任,是最能打动善良的少年鲁迅的吧。鲁迅讨厌猫把其他动物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残忍,鲁迅也诅咒人类社会的彼此欺诈与同类相残,他希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简单淳朴——像他在小说《社戏》里写的那种古朴纯净的村民,像他在《故乡》里所写的“我”和少年闰土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,像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很少责罚人的寿镜吾先生和《藤野先生》里对自己格外关照的藤野严九郎先生,像《阿长与山海经》里把鲁迅的渴望放在心上、买来带图画的《山海经》的长妈妈。所以鲁迅对于隐鼠的喜爱里,包含了对于淳朴的人际关系、和谐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向往与渴望。

第三因为好奇与神秘。隐鼠舐吃墨汁,使少年鲁迅想起了传说中的墨猴,墨猴住在笔筒里,一听到研墨的声音,就跳出来等待。等到主人写完字套上笔,墨猴就吃尽砚台里的余墨,然后再回到笔筒里。它是如此善解人意,如此可心和安分,也格外神奇和神秘,这三点都招人喜爱。鲁迅喜欢神话传说和神秘文化,像《山海经》里“人面的兽、九头的蛇、三脚的鸟”(《阿长与山海经》),像老和尚的专治百草园美女蛇“飞蜈蚣”、古书上记载的冤气所化遇酒消逝的“怪哉”,(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),像老鼠娶亲的仪仗与仪式(《狗·猫·鼠》),迎神赛会上可亲可信的活无常(《无常》),也都让小时候的鲁迅好奇和迷恋。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神秘传说的痴迷,正是诗和艺术发生的心理基础,是鲁迅成为一个文学大家的重要契机。

第四因为安静。隐鼠与人亲近,在桌子上从容游行,不打扰人也不取媚于人,安安静静与人相安无事,很有分寸和边界感。不像猫在繁衍季节,猫叫声让人发烦,也不像在梁上肆意横行天天闹腾的那些“大人物”也就是大老鼠们。隐鼠就像善良的物种,而不是那种强势冷血和喜欢侵害其他动物的残忍物种,比如玩弄老鼠的猫和把老鼠逼入绝境的蛇。这里隐鼠和猫或蛇分别比喻善良百姓和残暴冷血之徒。这里体现了鲁迅对于人世凶险的感受,也表现了鲁迅爱憎分明、爱惜良善仇恨残暴的心理倾向。

标签: 鲁迅 隐鼠 朝花夕拾 狗·猫·鼠 人际关系

左侧宽880
左侧宽8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