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鲁迅的文学创作
散文诗集:《野草》
散文集:《朝花夕拾》
杂文集:《热风》《坟》《华盖集》《华盖集续编》《而已集》《南腔北调集》《三闲集》《二心集》《准风月谈》《伪自由书》《集外集》《花边文学》《且介亭杂文》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《且介亭杂文末编》《集外集拾遗》
书信集:《两地书》
学术著作:《中国小说史略》《汉文学史纲要》
二、《呐喊》与《彷徨》: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
(一)表现的深切——独特的题材、眼光与小说模式
古之小说,主角是勇将策士,侠盗赃官,妖怪神仙,佳人才子等,鲁迅从“启蒙主义”的文学观念出发,开创了“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”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。鲁迅在观察与表现小说主人公时,有着独特的视角——关注“病态社会”里人的精神“病苦”。如:在《药》中,他用“一床满幅补丁的夹被”暗示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,正面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。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,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根源。
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的两大情节结构模式——“看与被看、离去—归来—再离去”。比如:在《祝福》里,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,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,“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,便特意寻来,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。直到她说到呜咽,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,叹息一番,满足的去了,一面还纷纷评论着。”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同情,周围的人只是通过“看”来鉴赏她的痛苦,“鉴赏自己的表演”,从而得到满足。在这一类的“看客”的背后,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“看”:用悲悯的眼光,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,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。“离去—归来—再离去”的模式,也称为“归乡”模式。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,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(如祥林嫂、闰土等)的同时,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,两种相互渗透、影响,构成了一个复调。
(一)格式的特别——“创造新形式的先锋”
鲁迅借鉴西方小说形式,通过自己的转化、发挥,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,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。如《狂人日记》打破了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、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,以13则“语颇错杂无伦次”,“间亦略具联络者”的不标明年月的日记,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。
三、《阿Q正传》的思想意义与价值
《阿Q正传》在冷峻现实主义手法和略有油滑的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塑造了阿Q的悲喜剧人物形象和悲惨命运,表现封建制度的经济压迫和精神腐蚀毒害。通过阿Q的“精神胜利法”表现国民劣根性,从而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主题。鲁迅把阿Q的“精神胜利法”称之为“阿Q精神”,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、自欺欺人、自轻自贱、麻木健忘等。例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,心里就想道:“我总算被儿子打了,现在世界真不像样,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。”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然得胜地回去了。当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,就拿小尼姑发脾气,以调笑、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认为是对自己被打报了仇,把所受的侮辱统统忘掉。由此可见。“精神胜利法”是一种麻醉剂,尽管现实中他受尽压迫和凌辱,但精神上却常处于一种优胜的满足之中,使他不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命运,无法对统治阶级做真正的反抗。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,使人们认识到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根源于统治阶级,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主题。如果从人类学进一步研究,《阿Q正传》表现了人的生存困境是永远难以摆脱的,鲁迅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,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,从而具有了超越时代、民族的意义与价值。